所有课程分类 英语课程 政治课程 热门院校专业课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 江南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城市学院 热门专业课程 信息与交互设计 工业设计 视觉传达 环境艺术设计 服装设计
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热点资讯
继续读书到底有用还是没用,其实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

读书在中国曾经有一段时间经历过争议,就是读书无用论。什么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等,都是读书无用论的著名例子(有人拿这个作为读书无用的例子)。今天,也依然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读书无用。因为确实有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就业不佳,甚至失业,不如农民工,更不如基层的技工。读书到底有用还是没用,其实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书是人类知识的载体,人类赖以生存的所有的经验都通过书作为载体而得到传承,拒绝读书无疑问是拒绝继承人类的优秀思想,但是现实中又存在读书之后的种种尴尬,其原因如何?我想,讨论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无论是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未来的角度,物质的角度,精神的角度,都需要好好分析。不能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读书。


读书在中国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求学,比如我们上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都称之为读书,另一个含义是普通意义上的读书,就是读一些很具体的书籍。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混淆了两种概念,甚至不断的变换概念。下面的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读书的目的从本源意义上来说是获得知识,让一个人从混沌的状态中获得人类智慧的召唤,从而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因为功利化的思想,总要问题,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究其原因在于读书需要付出代价,无论是时间的代价,还是经济的付出。


时间的代价无疑是很大的,读到博士毕业,在现在最快也要6+6+4+5=21年,正常博士毕业生需要27岁毕业,算是比较早的。经济的代价也很大,尤其是大学和收费的研究生,付出的经济代价对于很多家庭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一笔支出。既然有付出,自然就要想到收获,才会演化出读书的目的或者收益之类的思考。


大体来说,大多数人对于读书(假设为求学)的看法是,可以获得一个相对较高的就业岗位或者机会,同时/或者拥有一个不错的人际圈子。绝大读书家庭都是瞄着这两点来看求学的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看,读书无用论往往发生在社会投机机会较大,有没有知识都可以获得物质的情况下发生的。在我们国家80年代,国家整体很贫困,多年的城乡差别导致农村一直是工业发展的垫脚石。读书对于农村和城市的孩子的价值是不同的。农村的孩子称为跳龙门,通过求学获得干部的身份,摆脱农民的身份,进入更有保障的公务员体系(现在的称呼)。城里的孩子相对来说好一些,身份不是问题,工作也可以通过接班来解决,或者相关单位子弟就业来马马虎虎解决。读书无用论在80年代对农村人来说是可笑的,因为农村人没有别的可能,只有求学。


新时期读书无用论的主体在于就业,与前一波读书无用论的差别在于,无论对于城市或者农村的孩子来说,就业都需要自己解决,因而生存的压力传递给了求学。实际上,从以前的包分配,拿到毕业证就拿到了工作证的时代不同,现在拿到了毕业证,未必拿到工作证,不是一证在手走遍天下了,需要有真才实学。因此读书是否有用,取决了读的书是否能够帮助找工作。现状是高等教育高不成低不就,大多数专业不能直接就业,大多数专业也不胜任科研的需要,这就导致求学的代价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如果我们仅仅因为社会分配体制,或者社会规则有漏洞,导致部分人不合理的得利,就否定了读书的价值,这是歪曲了读书本身。


如果读书或者求学是为了简单的获得一份工作,当然可以讨论,可以认为需要讨论投资性价比。可是即便从投资的角度看,也需要讨论投资的表面收益和潜在收益,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直接收益和综合收益等因素。就好比,我们植树造林,短时间内是经济上不利的,但是综合收益长远看是巨大的。人类之所以能够得到有别于其他生物的地位,就是因为人类不像普通动物一样缺乏长远规划。如果我们非要说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当然就可以得到读书无用的结论。


二、读书的价值有什么

获得了知识往往也会因为知识的价值而获得一些实用的技能,我们可以用这些技能来获得在社会上就业的机会,这算是读书或者求学的表面功能之一。除了这个表面的功能之外,我们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收益。


提高个人应对自我的能力。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甚至危机的时候,在这些时候,知识就变得非常重要。毕竟我们每个人遇到的问题基本上不会是人类历史上头一次碰到的问题,那么在书本中,我们都会获得相应的答案,从科学的,到心理学的,到文学的,甚至到宗教的,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可能获得相应的启发,从而达到解惑的目的,消除内心的烦恼甚至恐惧。对于没有知识的人,这一点是很困难的。刘震云的书《一句顶一万句》说的就是类似的故事。一个没有知识(生活中口耳相传的经验也是知识,但是有别于书本知识,姑且称之为经验,不算是系统的知识)的人只能过顺利的生活,不顺利就会遇到障碍。很多没有知识的人求助于宗教,其实是个人解决不了而求之与另外一种知识的表现。


提高个人的体验能力。我们总觉得田园山水是美好的生活,实际上,当一个人缺少必要的知识给这些田园山水作为注解的时候,生活在其中的人不会体验到美好。美好的体验来自于对外界的综合感觉,而综合感觉需要知识作为基础。没有对比就没有美,没有对比就没有好。在我们看来很多人都应该很幸福,很快乐,但是其实并不如此,因为看似该幸福的人由于缺少相应的知识,无法体验出其中的妙处,只是糊里糊涂的浑浑噩噩而已,谈不上什么幸福。养殖场里的所有动物在很好的养殖环境和条件下都应该是幸福的,但是它们一样无法感知快乐。


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我们的环境就是我们共同形成的。如果我们抱怨这个环境,那其实就是在抱怨自己,因为作为环境的一份子,我们可能没有做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或者我们甚至做了我们本来不愿意做的帮凶。梁漱溟不愿意做北大的教授,跑去山东搞民办教育,就是因为真正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早就认识到人类的问题其实在于教育,而知识是教育的主要载体。我们注意到一个土豪可能是文盲,但是由于社会的机缘,个人的奋斗,获得了一定的物质,但是这些往往放大了个人的弱点,既没有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往往还带来更恶劣的影响。我们通过获得知识,改进了自我的行为,通过自我的行为改善小环境,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中很多令人吃惊的现象,比如规模如此庞大的所谓直销或者传销,疯狂的房地产和股市,这些都表明,中国的社会还不是一个相对理性(绝对理性可能永远做不到)的社会,还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社会群体。如果整体社会素质没有改善,中国的发展未来依然还要经历很多过山车。


三、我们要不要读书

读书由于要获得知识,就需要对知识进行理解。读书的过程取决于三个要素,一个是读书的环境,二是读书的主体即个人,三是读书的载体即书籍。三者都需要恰当的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读书目的,获得真正的价值。如果读书的结果不理想,那么很可能是三者之一出了问题。讨论要不要读书,首先就要想清楚这三个条件是否具备。


从读书的环境看,如果一个环境不鼓励读书,甚至禁止读书,或者读书是有强烈的选择性和功利性,这是不好的环境。当前的教育环境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孩子们在读书过程,往往缺少主动性和自觉意识,需要环境给予一定的引导。我们现在环境往往没有往读书正确的道路上引导,过于强调其就业的表面作用,甚至连这个作用都没有达到。仅仅是僵化的在执行教育,或者提供环境,这些除了不作为之外,就是不负责任。一个好的环境是提供好的读书条件,提供好的读书引导,我们现在在引导上不是做的歪了,就是做的不够。


从读书的个体看,读书是一种能力。人类的知识是自古以来一些杰出人士的智慧创造,读书的人也需要一定的智慧才能理解和掌握。很多人看似读书了,实际上可能没有真正读懂,仅仅是记住了一些像是字等知识的图画,学会了考试,而对于其内涵可能完全不理解。这样的读书除了浪费时间和资源,真的确实没有价值。同样,不管我们怎么努力,个人以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为所有人所掌握。即便提供了所有可能的条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便消化任何的知识。掌握知识需要很多条件,无疑也包括一定的天赋。


从书籍来看,如果我们接触不到一部分杰出的思想,我们自己就可能陷入闭门造车的可能,即便读书也不会得到最好的效果。古代的八股制度下,如果仅仅是只读那些书籍,虽然对于一部分知识是充分了,但是缺少了太多的其他知识,同样也会限制我们的聪明才智的发挥,效果可能同样不理想。现在的社会虽然还有很多不够充分的地方,但是作为书籍的提供已经非常充分了。我们非常欣喜的看到,很多西方古典的经典著作陆续引入到中国,这对于后来者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个进程依然很漫长,还有赖于有识之士的不断努力。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白领们迷茫了,不断地购物,不断地旅游,但是这些都消除不了内心的焦虑。在新时期,当一些人初步摆脱了生存的基本问题之后,剩下的就是要解决自己的内心问题,将自己从各种产生烦恼的根源中解脱出来,读书的价值就往更深层次发展。


总的来说,讨论读书是否有用,这其实就是个假命题,不管在任何时候,读书都是有用的,仅仅在于我们是否只想功利的获得眼前利益。在读书或者求学的时候,忘了就业可能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为了以后生活的幸福,需要通过读书来提高个人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烦恼,需要通过读书来提高个人体验幸福和快乐的能力,需要通过读书提高个人的修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这些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能读书本身就是幸运,能够理解并掌握人类智慧的精华已经是生命赋予的最大的褒奖,如果我们处于其中,而不去获取这些真正的价值,仅仅是看重其表面的、短期的和直接的价值,这是无知的表现,甚至是作为人类的一种退化。

  • 联系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招聘信息
  • 7x24小时值班电话:
    13264133280 赵老师
    13426091817 陈老师
    13120376602 张老师
    京ICP备10000343号

  • 关注艺术设计考研网
  •  
    在线咨询